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系统逼我做圣母在线阅读 - 第273节

第273节

    ??众人心照不宣,知道第一个冒头的肯定会招来骂名,而且一个不小心就会遗臭万年,所以大家忍耐着,等待着最佳时机。

    ??李元宗不允许其他人抢自己的风头,他活着一天,就不能有人比他先称帝!

    ??其他节镇暂时打不过他,只能忍着。

    ??他们不用忍太久,因为他们还有儿子,还有孙子,他们称不了帝,他们的儿子、孙子可以继承他们的事业,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被追封为皇帝。

    ??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等李元宗称帝以后,南方、蜀地还有和契丹来往密切的蔚州一带马上就会不断冒出称帝的割据势力。

    ??据李元宗所知,南方一带太平已久,割据一方的节镇已经私下里约定好,等时机成熟,他们将同时称帝,互为唇齿,共同对抗像他这样实力雄厚的北方霸主。

    ??一人占一块地盘,一边防备其他人,一边保持表面上的和平。

    ??他们不怕周嘉行娶长公主。

    ??娶吧,反正周嘉行最后也要称帝。

    ??称帝的人越多,大家一起浑水摸鱼。

    ??比如南边那伙流民,根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为什么他们能称帝?

    ??因为其他节镇根本懒得理会他们,任由他们称帝,这样一来,以后他们称帝就不会引来太多反对之声。

    ??许多割据势力连登基的龙袍都预备好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周嘉行做了一件让天下人跌落下巴的事——他居然把长公主推上帝位了!

    ??就如晴天霹雳,劈得各地节镇焦头烂额,想死的心都有了。

    ??周嘉行自己不称帝,而是拥护长公主,这样一来,他的兵力加上长公主的兵,强强联合,正统得以存续,民心归附,这种无形的政治束缚根本没有办法破解!

    ??只要周嘉行能管理好民政,老百姓很快就能接受长公主和他共同摄政的局面。

    ??届时,所有节镇永远是洗不白的乱臣贼子!

    ??不止他们称不了帝,他们的儿子、孙子、曾孙也称不了帝!

    ??周嘉行只用这一招,就彻底把其他节镇称帝的路给堵死了。

    ??死得不能再死。

    ??李元宗恨得咬牙。

    ??这小子,真的太狠了!

    ??第143章

    ??诸节镇陆续接到从长安发往各地的诏书,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不同节镇之主做了同一件事:怒摔书案。

    ??周嘉行太毒了!

    ??他居然能够忍得住诱惑,不当皇帝!

    ??好吧,他不当就算了,他还不让其他人当!

    ??现在长公主登基, 下旨要求诸镇出兵讨伐河东军,他们是去还是不去呢?

    ??当然不去,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推了这差事。

    ??然后呢?等周嘉行收复河东, 下一步矛头就对对准他们!理由不用找,一个抗旨不遵就够了。

    ??但让他们出兵帮朝廷攻河东, 他们不甘心!

    ??帮河东军对抗朝廷,他们又没有那个实力和胆量……

    ??权衡利弊过后, 诸节镇只能按兵不动,暗地里诅咒周嘉行, 希望他兵败如山倒。

    ??当然也有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的节镇,这些节镇被其他势力打压, 处境岌岌可危,与其投靠河东军, 还不如效忠于新朝。

    ??正所谓天无二日, 土无二王,家无二主, 尊无二上。长公主占了大义, 名正言顺, 民心所向,新朝乃正统,又有周嘉行坐镇,俨然不可撼动,这时候不投,不是傻么?

    ??和暴跳如雷的各地节镇之主一样,诏书送抵江州时,周家族老也气得发指眦裂,差点撕碎诏书。

    ??周嘉行就这样舍弃了自己的姓氏——他不称帝,那不就代表周家先祖永远不可能被追封为帝?

    ??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够大方到连帝位都不要,商议过后,决定派人进京打探情况,看能不能说服周嘉行的幕僚去劝他改变主意。

    ??……

    ??做皇帝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想做什么不用自己操心,还没开口呢,身边一堆聪明人早已经帮你预备得妥妥当当。

    ??宫中最聪明、最机灵的女官、内侍簇拥在周围,登基以后,九宁反而比以前更清闲了。

    ??当然,如果像李曦那样多疑,或者像李昭那样多思,时时刻刻都在提防身边的人,生怕聪明人设计陷害自己,那么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面对身份上的转变,九宁决定以不变应万变:难得糊涂。

    ??想勾心斗角,可以,先把正事办好了。

    ??忠心什么的,她不强求,只要臣子能干实事、肯干实事、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都可以任用。

    ??她下旨放了周嘉行抓起来的那三个人,哪怕这三人此后数次上疏对她冷嘲热讽。

    ??随他们反对去吧,反正她已经是皇帝了。

    ??和她的宽宏相比,反倒是被授予舍人一职的雍王李昭开始展现出他决绝狠辣的一面。

    ??之前他就想过要整顿朝政,改革税法,力矫之前的种种弊政,讨伐藩镇,平定天下。但是当时的他只能调动几十个内侍、亲兵,连几个宦官都斗不过,更别提去讨伐藩镇,而且他对民生了解不深,所有计划只有空想,其中大部分空想还过于理想化。

    ??和周嘉行达成共识以后,李昭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花了十天时间整理了一道奏疏,洋洋洒洒几千字阐述自己的构想,呈送至九宁案头。

    ??九宁命回京的多弟在第二天的小朝会上当众读出这份奏疏,满朝震动。

    ??李昭不想错过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上被周嘉行和九宁给刺激到了,手段比以前更加激进,他头一个整顿的就是自己的宗室——皇族。

    ??土地和人口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想根除病根,税法必须加以调整。

    ??此前周嘉行在自己治下的鄂州等地取消权贵的免税特权,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名下拥有土地,都得向朝廷交税。

    ??那时周嘉行治下并没有皇族,李昭在看过记录鄂州这几年税收的文书过后,选择拿长安城中那帮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皇族开刀:以后甭管是什么皇亲国戚,占有朝廷土地,那就老实交税吧!不交?抄家。等补齐该交的税再放人。

    ??这道奏疏经由大臣们传出大明宫,然后迅速传遍整座长安城。

    ??其次,李昭还建议在重开的科举考试中采取糊名制度。

    ??另外进士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中只需要保留经、义等科,像诗、赋之类的考试可以取消。朝廷取仕挑的是治理民生的人才,而不是让官员整天去吟诗作赋、研究音律。考试的时间、地点、内容、科目也应该确定下来,成为固定考试。

    ??以前的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明经最重要,这两者中,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仕途通顺,最后极有可能位居宰辅之位,明经次之。而其他小科出身的官员往往终其一生都只是个小吏。

    ??所有考试,考官可以直接看到考生的籍贯、姓名。考生如果在考试前已经名扬海内,即使考试发挥不理想,也会被考官录取,考生中盛行“请托”、“投献”之风。考试不是最重要的,考生们更热衷于在考试之前得到考官的赏识。

    ??李昭认为以后的科举考试应该采取糊名制度,严惩舞弊行为。

    ??大臣们一片哗然。

    ??李昭连皇族都敢动,下一步肯定会朝世家贵族下手,满朝文武都属于权贵阶层,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不答应!

    ??而且科举考试采取糊名制度,考官批改试卷时不知道考生是什么人,万一这名考生平时一无是处,却在考试中走了狗屎运,难道就该录取他吗?又万一有些考生平时文采飞扬,人品才学都是佼佼者,偏生不巧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就这么让他名落孙山,岂不是浪费人才?

    ??几场考试就决定一名考生的前途,未免太草率了!

    ??李昭和反对他的大臣当场辩论:不糊名的话,考生在考试前争相讨好考官,考官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考生成绩,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糊名制度确实有它的局限性,但这是最公正、最客观的考试制度。

    ??大臣们气得吹胡子瞪眼。

    ??他们以前幻想过如果李昭能够登基就好了——当然他们只是想想而已,周嘉行不可能允许。然而众人敬仰的李昭成为舍人以后立马翻脸不认人,专门和他们对着干,今天逼着他们交税,明天逼着他们交出选官权,冷不丁又要查他们家的田亩,他们胆战心惊之余,还得替子孙着急上火,以后越来越多的寒门之子将崭露头角,挤掉的就是他们子孙的位子……

    ??大臣们没法理解李昭,觉得他肯定是疯了。

    ??当大臣和李昭吵得脸红脖子粗时,身穿圆领锦袍、束玉带的九宁正襟危坐,一言不发,含笑做出认真倾听状。

    ??实话说,她也被李昭给吓着了——这位堂兄可能认为自己活不长,又因为李曦死在他的忠仆朱鹄手上,于是索性抛弃一切顾虑,将全部精力投之于改革吏治之中。谋士们提出的一些利国利民但肯定会遭到大臣抵制的新策,都被他写入奏疏之中,据说他已经给自己准备好棺材。

    ??李昭疯狂的同时也很有分寸,专注吏治,绝不会去动商业、军事,因为这两方面一个周嘉行更在行,另一个他不敢碰。

    ??九宁一开始还担心周嘉行主持改革得罪太多人,会遭到世家反扑,现在好了,有李昭在前面吸引仇恨,朝臣们几乎要顾不上周嘉行了:周嘉行掌权,他们只敢私底下议论,不敢真下手,但李昭以前他们同一阵线,现在居然反过来撬自家人墙角,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得先把李昭给解决了!

    ??越来越多的大臣上疏弹劾李昭,还有人故意在民间散布流言,说要拥护李昭登基,以此让九宁和周嘉行忌讳李昭。

    ??不管大臣们怎么闹,九宁不动如山。

    ??这天小朝会,大臣们坐在凉爽的大殿内,又因为糊名制吵了起来。

    ??身体孱弱的李昭端坐于簟席上,一个人雄辩群臣,说一句,喘几口,说一句,再喘几口,上气不接下气了,休息一会儿,接着驳斥反对他的大臣。

    ??大臣们面如猪肝,恨不能李昭一口气上不来就这么去了。

    ??李昭面色苍白,宽大的官袍罩在身上,愈加显得清瘦,连走路都要人搀扶,但他偏偏就是硬提着一口气和大臣辩论。自新朝改元以来,不管小朝还是大朝,他每次咳嗽着来,咳嗽着走,硬是场场都到,比谁都准时。

    ??大臣们欲哭无泪:奉御说雍王命不久矣,为什么雍王还活着!活着就算了,他为什么还那么认死理!平时看着病恹恹的,随时可能倒地不起,一到上朝的时候就精神了,那双眼睛跟烧了两团小火苗一样,看人的时候精光闪烁,不说话就够吓人了!

    ??殿中气氛和前几场辩论一样,剑拔弩张。

    ??九宁依旧保持沉默,并不偏向李昭,也不帮其他大臣,优哉游哉坐在那儿欣赏被李昭给气得倒仰的大臣们精彩的脸色。

    ??大殿外侧的武官和官阶较低的官员们也装聋作哑,默默坐着看热闹——这些人是周嘉行提拔的。

    ??九宁登基之后的第一道旨意是宣布婚期,第二道旨意自然就是封赏功臣。跟随她的人升官进爵,周嘉行的人也被破格封赏官职,这些人都是后起之秀,尾巴还没翘起来就被李昭和其他大臣每天例行的雄辩给吓到了,一个个老老实实旁观两帮人马争斗,没敢太过张扬。

    ??总之,李昭以一人之力搅乱一池春水,承受一半大臣的怒火和另外一半大臣的忌惮,朝中大臣被他吸引走全部注意力,以至于九宁登基以后遇到的阻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九宁浮想联翩,时不时走一下神,坐累了,悄悄动了一下,目光慢悠悠在众人脸上划过。

    ??被她看到的人立刻坐直,全身紧绷。

    ??李昭刚刚将一位侍郎给辩得哑口无言,捂着胸口不停粗喘。

    ??以卢公为首的大臣冷眼看着他,目光复杂。他们曾和李昭共进退,但是李昭现在妨害他们的利益,已经从朋友变成敌人。

    ??政治上的对敌是没法让步的。

    ??九宁看李昭像是真的喘不过来了,挥了挥手。

    ??旁边的内侍忙躬身应喏,快步走到李昭身边,轻拍他的背,帮他舒缓。

    ??新任枢密使起身道:“陛下,此事关乎国本,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草率。”

    ??九宁淡淡唔一声,让内侍宣布散朝。

    ??“雍王留下和朕一道用膳。”

    ??大臣们对视一眼,眉头轻皱,陆续离去。